Featured image of post 25年最新的一些Nature环境微生物研究文章(2)

25年最新的一些Nature环境微生物研究文章(2)

学习一些2025年最新的Nature环境微生物研究文章,了解一下当前发在顶刊的较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学习一些2025年最新的Nature环境微生物研究文章,了解一下当前较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 Borton, M.A., McGivern, B.B., Willi, K.R., Woodcroft, B.J., Mosier, A.C., Singleton, D.M., Bambakidis, T., Pelly, A., Daly, R.A., Liu, F., et al. (2025). A functional microbiome catalogue crowdsourced from north american rivers. Nature 637, 103–11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240-z.

这篇文章跟上一篇那个类似,采样贡献很大,同时有数据资源性贡献。然后测了宏基因组+宏转录组(所以可以自信的说功能数据库),还提出了河流连续体概念(这种思想可以借鉴)。最终也是没有做验证实验发表在Nature上。

北美河流微生物组功能数据库(GROWdb)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河流生态系统作为陆地与水生环境的关键连接点,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对元素循环、水质维持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决定性作用。该文章通过创新的众包采样模式与基因组解析技术,构建了首个覆盖北美大陆尺度的河流微生物组功能数据库(GROWdb),为理解河流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学特征与生态功能提供了突破性视角。

河流是地球表层物质循环的核心枢纽,承担着营养传输、碳氮转化等关键生态功能,同时直接影响人类的水资源安全与生态健康。尽管海洋微生物组已通过全球联盟(如Tara Oceans)得到深入研究,但河流微生物组的研究仍存在显著不足:多数研究依赖16S rRNA基因测序,难以解析功能潜力;宏基因组研究较少恢复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s),掩盖了未知类群的贡献;采样范围局限于单一河流或流域,缺乏跨系统的普适性结论。

针对这些缺口,本研究旨在通过众包协作基因组分辨率分析,构建一个覆盖北美主要流域的河流微生物组功能数据库(GROWdb)。其核心目标包括:(1)解析河流微生物的分类与功能多样性,识别核心类群及其代谢潜力;(2)揭示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空间驱动因素(如地理、土地利用、溪流等级);(3)验证河流连续体概念(RCC)在微生物功能层面的适用性;(4)建立微生物组与新兴污染物转化的关联,为水质管理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众包采样与数据整合

研究采用“网络中的网络”模式,联合超过100个团队在北美106个站点采集163个表层水样本,覆盖美国90%的流域(21个水文单元),涵盖不同生态区、溪流等级与流域规模。采样同步记录287项地理空间参数(如土地利用、溪流等级、流域面积)和地球化学数据(如水温、营养盐浓度),确保环境变量的全面性。

测序与分析技术

对样本进行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测序,获得约3.8Tb数据。通过三种组装方法(MEGAHIT、IDBA-UD、metaSPAdes)生成重叠群,结合MetaBAT2进行分箱,最终获得3825个中高质量MAGs,去重后保留2093个(99%序列一致性)。采用GTDB-tk进行分类注释,DRAM进行功能注释,并通过Bowtie2将测序 reads 映射到MAGs以量化丰度与表达量。

数据库构建

GROWdb通过多平台开放访问:NCBI存储原始测序数据与MAGs;国家微生物组数据协作网(NMDC)链接多组学数据;KBase提供基因组注释与代谢模型;GROWdb Explorer提供交互式可视化工具,实现跨学科数据复用。

GROWdb的核心特征

GROWdb包含2093个去重MAGs,覆盖27个门,其中10个科、128个属为新分类单元,大量类群仅通过字母数字命名(如未培养细菌UBA类群),凸显河流微生物的未知多样性。与现有淡水MAGs对比,河流与湖泊微生物组成差异显著,且河流样本的基因组覆盖率更高,表明GROWdb填补了河流微生物基因组资源的空白。

通过分析全球266,764个公开宏基因组数据,发现GROWdb的MAGs存在于90%的河流样本和46%的淡水样本中,且在废水、土壤等环境中也有检出,印证了河流作为“景观整合者”的角色——其微生物群落整合了陆地、水生等多源输入。

核心河流微生物组的功能特征

宏基因组分析显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为优势类群,占所有样本相对丰度的主导地位。其中,Planktophilia属(放线菌门)在70%的样本中存在,平均相对丰度达12%,是分布最广且最丰富的类群;Limnohabitans_APolynucleobacter等5个属也存在于50%以上的样本中。

宏转录组分析进一步识别出25个高表达属,其中MethylopumilusPolynucleobacterPlanktophilia等6个属在所有转录组样本中均有活性(核心活性属)。这些类群普遍具备有氧呼吸(编码电子传递链复合体)和光驱动代谢(光合系统、视紫红质)能力,部分还能降解硫、甲烷或参与氮还原,体现了代谢冗余——这是河流微生物应对环境波动的关键策略。

硝化作用是河流氮循环的核心环节,GROWdb识别出1个Nitrosomonas属MAG(氨氧化)和2个Nitrospiraceae科MAG(亚硝酸盐氧化),均编码抗紫外线损伤和抗氧化应激的基因(如光解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适应表层水环境。此外,检测到17个Patescibacteria门MAGs,虽为专性发酵菌(无法呼吸),但在表层水中通过生物膜或低氧微生境存活,且其丰度随河流规模增加而降低,暗示与河床交换的关联。

新兴污染物的微生物响应

河流作为人类活动的“受体”,持续暴露于抗生素、微塑料等新兴污染物。GROWdb分析显示,54.3%的MAGs(1135个)编码25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其中糖肽抗性基因(van)数量最多(1219个),但多数不位于典型抗性基因簇中,功能待验证。30%的ARGs在转录组中表达,且污水处理厂(WWTP)影响的站点中,外排泵和ARGs的表达量显著更高,表明人类活动驱动抗性基因的活跃传播。

此外,微生物还编码微塑料(如 terephthalate)、氟化物等污染物的转化基因。例如,Limnohabitans_A表达PET降解通路的下游基因,Polynucleobacter表达脱卤酶(参与脱氟),且这些基因的表达与城市用地比例正相关,揭示微生物对人为污染的适应性代谢潜力。

大陆尺度的微生物地理模式

通过Mantel检验与方差分解分析,发现溪流等级(反映河流规模)是微生物组成的最强驱动因素,其影响超过纬度、总碳等传统变量。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组成均随溪流等级显著变化:基因组丰富度在6级溪流达到峰值,转录组丰富度随等级升高持续增加,表明功能活性的调控机制与基因存在性不同。

温度也是关键驱动因素,光驱动代谢(如光合系统、视紫红质)的基因表达与流域最高温度显著相关,核心类群(如Methylopumilus)通过光捕获适应温度变化,暗示气候对河流微生物功能的潜在影响。

微生物群落组成在Omernik生态区和水文单元(HUC)尺度上存在显著分异——干旱草原区与湿润亚热带区的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印证了陆地输入对河流微生物的“接种”效应。但功能组成未表现出地理分异,表明分类水平的变化被功能冗余补偿,这为跨区域的微生物管理指标开发提供了依据。

河流连续体概念的功能扩展

河流连续体概念(RCC)预测:随河流规模增大,陆地输入影响减弱,生物多样性先增后减。本研究首次将RCC扩展至微生物功能层面:

  • 多样性模式:基因组丰富度在6级溪流达峰,符合RCC中“中等规模河流生物多样性最高”的预测;但转录组丰富度随等级升高而增加,反映功能活性对河流规模的独特响应。
  • 碳利用策略:低等级溪流中,微生物高表达聚合物、芳香族化合物降解基因(依赖陆地输入);高等级河流中,甲基营养基因(如甲醇氧化)表达增强(依赖自生源碳),印证RCC中“陆地碳输入随河流规模降低”的预测。
  • 光代谢梯度:高等级河流中光驱动代谢基因表达显著增加,与RCC中“大型河流光照更充足”的特征一致,且光合/呼吸(P/R)比在6-8级溪流最高,支持RCC的能量流动模型。

研究结论

GROWdb通过众包模式与基因组解析,首次系统揭示了北美河流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与地理驱动机制,其创新点包括:(1)建立首个跨大陆尺度的河流微生物基因组资源,填补分类与功能研究的缺口;(2)阐明微生物对新兴污染物的代谢潜力,为水质监测提供生物标志物;(3)验证RCC在微生物功能层面的适用性,为生态预测模型提供框架。

未来研究可基于GROWdb探索:(1)长期气候变化对河流微生物功能的影响;(2)污染物转化基因的水平转移机制;(3)跨大陆河流微生物的对比分析。作为开放数据库,GROWdb为 watershed 预测模型与微生物组管理实践提供了基础,助力应对水资源可持续性与环境变化的挑战。

Email: pengchen2001@zju.edu.cn
Built with Hugo
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